网站首页 > 保育知识 >

托班小朋友“不听指令,到处乱跑”怎么办?

幼儿园老师带托班,遭遇的一大挑战就是:2岁的娃怎么就跟个失灵的机器娃娃似的,一点也不听指令呀?

一位新托班老师对我们大倒苦水:“开学一周了,班级里还是一片混乱。我们两个人带班,最大的孩子两岁半,最小的孩子只有一岁半。生活过渡环节非常混乱,让孩子去喝水,他就说‘不!’然后跑开。

组织游戏时,孩子们也不遵守什么规则,最多五分钟就玩不下去了。组织活动时,一个老师试图用夸张的声音和动作吸引孩子的注意力,另一个老师则负责把爬走、跑走的孩子拖回来坐好……这一天天真的太痛苦了。”

出现这样的状况并不意外,毕竟两个家长带一个2岁左右的孩子都不容易。而且托班老师可能用错了教育方式,比如组织集体的教学活动、早教游戏,以及统一的生活过渡环节,都不是很符合2岁左右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,随之发出的指令也常常不会被他们接受。

 

01

两岁孩子为何不听指令?

 

2岁左右,孩子的发展出现了种种飞跃表现,被人称作“执拗期”“叛逆期”“可怕的两岁” (Terrible Twos)。他们的情绪强烈,又难以用语言表达。

 

在大脑里,掌握语意理解的韦尼克区比掌管说话的布洛卡区早熟,因此有段时间孩子懂的比能够说出来的多。这种有口难言的挫折感,对2岁的小孩来说,可能是火上浇油。

自我意识迅速发展之后,他们不那么容易服从成人的意志,所以会不听指令。“我们常听到两岁小孩喜欢说‘不’,明明他都不是真的拒绝一个请求,或者他都没明白到底是什么意思的时候,他都会说下意识地说‘不’。只要他一有机会和外界互动,他就在练习和满足他内在强烈的自我意识,这种强烈的阶段可能持续两三个月。我们发现,大人反过来说:‘哦,你不要吃花菜。’‘你不要去玩水。”孩子马上顿一顿,然后就去做了。

从孩子的反应你就知道他不是真的在反对你所说的东西,他只是在练习,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,和这个环境中的成年人、同伴互动时,他在练习,满足他自我意识发展的需求而已。这种情况也不能定义为孩子不听话、不听指令。”有40多年早期教育经验的范忆老师说道。

 

02

怎么说,

两岁孩子才会听?

 

“给托班的孩子发出指令,要分情况,如果是为了安全和基本的教室规则,那么孩子是可以顺从的。如果是不符合他们实际年龄特点的指令就要仔细斟酌。”研究方向为婴幼儿发展,曾在纽约、上海等地担任多年幼儿园一线教师的文若予老师说道。

“比如说让托班的孩子坐在座位上玩玩具,不可以站起来,不可以找地方自己玩,那就太难了。

比如说幼儿园阶段常常叫孩子排队洗手解小便,孩子不听指令也是正常的。他们需要在一天的生活中反复去经历这些事情,找到身体的节奏,形成内在的秩序感,才会真正的理解常规。如果不懂孩子,却想要控制他,想把15个孩子都变成一个孩子的样子,这是不可能的。

所以要意识到什么是必须的常规、必须的指令,而不是嘴一直就没停过,发出很多非必要的指令,孩子很紧张,老师也很累。”

范忆老师也表达了她的担忧:“很难的一个地方在于我们的孩子比较多。在英国和新西兰有‘主要照顾者制度’,一个老师主要负责几个孩子,他能了解这些孩子的所有的需求、所有家庭的背景,然后他还会把这些孩子一路带上幼儿园。所以他完全能知道这几个孩子在这个时候,不是因为他不听指令、不懂常规故意违反规则,而是因为他有其他的需求没有被满足。但我们的大部分幼儿园没有主要照顾者制度,师幼比就是一对十几,然后到了小班就会换老师,老师不太容易及时发现孩子行为背后的真正需求。

要让孩子自主发展,老师配合孩子的节奏,首先就需要充足的师生比。如果两个老师带15个孩子甚至更多,是很难做到配合孩子的节奏的。每个孩子的节奏不一样,这个孩子这一刻就是不想喝水,但是你管不到那么多孩子了,你没有办法让每个孩子都在他想喝水的时间喝水,所以就变成了强制性的指令。

 

第二个就是园方的理念要转变过来,给老师足够的支持,同事之间沟通理念,不相互抵触。”

的确,教育评价方式也会极大影响教师的教育行为。传统做法对小朋友的评价标准是“谁坐得最端正谁就是最棒的”,评价老师也是“谁的‘常规’带得好,谁就是最优秀的。”

在托幼一体化之后,还有一个特殊情况,就是很多幼儿园把托班的老师和3-6岁的老师区分开,他们不会跟着小朋友一起到小班。所以上了小班,又换老师了,如果小班老师说托班老师带得一点规矩都没有,不听指令,那同事之间的评价会很影响托班老师的做法。

 

03

允许孩子不一起参加活动

孩子不听指令的背后,还有一个迷思:集体活动中,是否要所有孩子必须都参与?如果不是,不参与的孩子和参与的孩子如何平衡?

“老师们喜欢上集体活动,真的是因为班里人手不足,有时候保育员不在班上,有时候配班老师被叫出去干别的,全班就靠一个老师。如果一旦有孩子不参与集体活动,就一定需要另一个老师来照顾。

老师在给托班孩子做围圈的活动,比如一起唱歌、听故事时,要允许个别孩子不参与。

有的孩子本来在那边玩得很投入,或者他累了,他不愿意来参加集体活动。你就让那些有兴趣的孩子来,有的孩子一开始不来,后面也会来;有的孩子先来了,后面走了,这是很正常的。对2-3岁孩子的要求,不要那么像幼儿园那么规矩、统一。

我以前在带班的时候,也担忧,‘你不想参加,我也不来参加,会不会大家都不参加了?’后来,我发现如果我准备的这些活动邀请,如果对孩子来说有足够的吸引力,孩子自然就会来的,根本不会出现很多孩子不参加的情况。

当时我摒弃了一个想法——孩子坐好了再开始活动。如果总是等这孩子坐好了、站好了,再开始活动,你就疲于奔命地按住一批孩子又一批孩子,变成了管孩子,而忘记了自己最主要的是带着活动吸引孩子参与进来。

老师会难受的一个点就是太迷信集体活动、集体游戏了,好像在园所里一定要有规则性的集体游戏。老师要想不那么痛苦,第一就是减少集体游戏的时间,让孩子更自主的去玩游戏。

第二就是老师放下让所有人都加入进来的执念。你想组织集体游戏,可以就有七八个感兴趣的孩子加入,其他孩子可以有选择活动的权利,不是一定要整齐划一地在一起做一件事。”文若予老师分享道。

范忆老师补充到:“2-3岁这个年龄段,如果是听故事、一起唱歌、手指摇、一起跳舞的集体活动,不需要都参加。正常情况下,90%的孩子都会参加,或者孩子会陆陆续续地过来参加。如果有孩子远远地在旁边,看着都可以,孩子慢热一点,他是不是在观察你们在干什么呢?你不知道孩子参与的方式、互动的方式,他的内在是怎样的,孩子都不一样,你按你的活动进行就行,没有必要要求都参加。不过,越小的孩子,集体活动应该越少,让孩子有更多自己自主的活动。

孩子不参与的时候,老师先要想的是:

你的这个活动设计,为什么这些多孩子不想参加?为什么不吸引他们?

孩子没来参加可以,但是你要确保孩子是安全的,只要安全的就行。但20个孩子的班级,如果只有1个成人的时候,是违反国家规定的。在新西兰,如果违反了被发现,是要被取消执照的。作为老师,一切以孩子的利益为中心,如果出现只有1个老师的情况,你要去跟领导者争取,要出声,要为孩子争取他们的权益。”


教育部 普通话宣传周 教育资源服务平台 教育部招聘平台 中央电化教育馆